隨著實習即將結束,透過這篇 荷蘭企業實習心得-我在法商Danone供應鏈總部做什麼? 跟大家分享我在Danone實習的過程與心得。透過以下四大章節,給想在荷蘭工作的你/妳,滿滿的實用情報與建議!
1. 實習初期-如何克服壓力與確立目標
2.如何學得更廣更深?-只做好日常的事情還不夠
3. 淺談轉正職這件事-人人有機會,個個沒把握
4. 實習結束前,要帶走的四件事-專業能力、推薦函、Linkedin Network、業界情報

首先,想跟大家介紹我在Danone實習的職稱與工作內容。
我實習的單位是Danone供應鏈總部的採購部門,主要職責是掌管供應商使用的線上採購平台,確保供應商可以順暢地在平台上確認訂單與交期。每天需要與各國供應商及平台系統商互動,解決任何突發狀況與系統異常,有點像是IT + Customer service + PM的感覺。
我自己滿喜歡用系統做事,也喜歡debug,加上現在平台都做的很平易近人,不需要code背景就能上手,所以還滿喜歡這個工作內容的:)
實習初期-如何克服壓力與確立目標
雖然之前面試已跟主管粗略聊過工作內容,但從未有實習經驗的我(遙想當年讀大學時,實習文化沒有現在興盛),心情還是相當緊張。
很幸運地,主管幫忙規畫了為期一個月的交接期,讓當時的實習生手把手帶著我。
因為疫情的關係,一切的交接都是線上進行,每天準時9點上線,會議、交接、會議、交接,Email一封一封帶,縱然沒有進辦公室,但因為會議一場接一場,精神緊繃一整天,感覺比待在辦公室更疲累。
實習生離職後約莫一個月間,我都處在十分焦慮的狀況當中,自己開始獨當一面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供應商,判斷這個問題該找內部IT還是系統商? 還是該cue供應商的IT出來幫忙?
加上大家英語口音、程度都不一樣,也有許多因為語言不通造成的隔閡 (汗)
雖然每天日子都過得滿充實的,但感覺有點被動,有點不確定怎麼做才好的時候,我想起了跟實習生之前的對話,他那時問過我,我喜歡“Running mode”還是“Project mode”的工作?
簡單來說,非管理職的工作內容型態可以簡單分為兩種: “Project mode “和 “Running mode”。
前者偏專案改善,後者則是每天上班必做的事情。Running mode的工作對於公司來說非常重要,沒有人把關的話,供應鏈就有缺口,生產就不能順暢地運作。
但對於職涯發展來說,Project mode可以訓練個人的專案執行能力,在履歷上也比較好呈現成果。
然而,這份實習的工作內容偏重“Running mode”,每天開機後都有需要處理的事情,像是供應商反應看不到平台上的訂單,打開平台畫面顯示不出來,下載了報表但欄位數據怪怪的,總之,有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需要debug。
所以當初在實習生問我喜歡哪一個的時候,我說兩者都很重要,但比不出哪一個比較“喜歡“。
他則很明確告訴我,他喜歡做Project,但在他實習的這段時間內,因為疫情的關係,打亂了他的計畫,所以最後他沒有做到Project,實習就這樣結束了,非常可惜。
我想起了這段對話,然後下定決心實習結束前,我要做好一個專案再離開。
如何學得更廣更深?-只做好日常的事情還不夠
立好了目標之後,接著就看如何執行了。
我很幸運地,前任實習生在離職前跟我分享很多專案點子,我後來選擇其中一項作為專案主軸。
跟主管提出討論時,主管當然樂見有人要做流程改善,但也不忘給我一個小小叮嚀「Running的事情做完後有空再做Project就可以了。」當時主管的語氣聽起來比較像是怕我過勞XD 但其實我非常期待做Project : )
雖然日常要做的事情(前面提過的平台維護、跟供應商對應等等)跟小山一樣高,但為了要做專案,我花了不少心力安排時間,才有會時間進行專案。
我做的專案是需要培訓、輔導公司內部工廠端使用該訂單平台。
從蒐集各工廠的意見與使用心得(找痛點)開始,然後製作相對應的訓練教材,接著設計視訊課程,再一一與全球重點工廠約視訊會議。
有別於系統開發商的制式教學,我的目標是提供適合公司的工廠同仁使用的完整訓練課程與講義。比起過往都只跟供應商互動,透過做專案,我多了認識內部同事與組織的機會。也對整間公司有更廣的認識。
另外,以往都是面對來自供應商的疑難雜症,面向比較單一;透過回答工廠同事的問題,我得以重新審視這個系統的優點與缺點,也對這個系統的應用與特點有更全面的認識。
記得過程中有個插曲,因為有非常多工廠在法國,所以我當初有收到法國同事的來信詢問:請問這個訓練,可以安排法文版的嗎?
我當下有點小慌張,想說主管該不會也支持我做英、法語兩種版本的吧~ 但是這樣我可能會花大量時間英翻法製作講義,就算講義做得出來,訓練課程我也沒辦法用法語口說啊(汗)
跟主管討論過後,因為公司內部的官方語言是英語,所以希望法國窗口同事負責翻譯事宜,我只需要做一個版本就可以了。
解決掉這個插曲之後,就趕緊開始聯繫各地區的窗口同事,敲定訓練日程,因為我的實習只剩下2個月不到了,每一分一秒都很寶貴。
最後法國的工廠同事還是有來參加線上訓練課程,而且還是有努力的用英語問問題,讓我覺得非常地感動~~~
淺談轉正職這件事-人人有機會,個個沒把握
因為我的工作是不需請示主管,每天自己對應供應商與其他單位的同事,所以平常跟主管交流的機會極少。
這時候,每週的1 on 1會議顯得特別重要,是一個可以與主管交流,問問題與聽feedback的機會。
問問題不完全是為了展現積極度,主要是為了增進自己的工作能力,從主管口中獲得的反饋,與他/她做事的邏輯,每一項建議都極為珍貴。
這邊也要建議大家,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內,獲得最多收穫,都需要靠自己積極的去問、去執行,將主管當作你最好的NPC,盡可能的問他問題就對了!
接著在某次的對談當中,主管說他有意讓這個實習工作轉為正職,並問我的看法怎麼樣?
我當時因為對未來正職的工作內容有很多疑問,很直接地問對方,那正職的工作內容具體上會有哪些? 因為如果只是管理系統的話,應該不太需要開到一個正職職缺。
主管則表示這個部分他還在思考,也還未正式跟上層確定要徵人,需要確定後才能跟我更新。
得知有正職的消息,我當然很開心,但一方面也會考慮很多實際的問題,工作內容我是不是真的喜歡? 工作的未來發展? 公司文化適合我嗎? 也是透過這個消息,我才頭一次靜下來地思考這些問題。
另外,我在實習工作之外的時間,也固定刷內部求才網站與Linkedin。隨時保持積極尋求機會的心理狀態,多看、多聽、多跟別人聊天。
同時也是做好風險管理,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。這樣在日後跟HR談轉正細節時,也比較能知道外面的市場行情,比較不會被牽著走。
實習結束前,要帶走的四件事-專業能力、推薦函、Linkedin Network、業界情報
不論實習最後有沒有順利轉正,能帶得走的東西-無價。
首先是專業能力,像是簡報能力,如何在短短10-20分鐘的會議中有效的呈現要溝通的內容。
跨部門溝通能力,大公司很常遇到很像RPG遊戲的狀況,如果問的問題不夠精確,很容易找錯人,你會發現email裡cc越來越多不相干的人,案子一週拖過一週,很難有效率地解決。
整合與執行力,舉例來說,現在公司很多系統軟體都是外包,專業的設計給外人做,而公司內部則需要有人跟外部廠商互動,然後將資訊帶回來給相關部門確認,人人都有可能是Project Manager。如果能在實習的時間內累積這些專業能力,不僅是對未來求職有幫助,自己的信心也會大幅增加喔!
接著是主管的推薦信。之後找工作時,可以將主管的推薦信當作附件與CV一起附上,主管對你的正面評價是最好的加分武器。
還有同事間的Linkedin ,Linkedin能給你的資源超乎想像,加上大家普遍對於Linkedin上的互動抱持正面的態度,日後有問題想詢問,或是看同事跳槽去哪裡,都很方便喔! 別讓彼此的緣分跟著實習結束喔!
最後是產業情報,實習半年間可以知道很多產業相關的知識與資訊,大至產業現況、未來發展趨勢,小至相關公司的薪資與福利、建議平常可以將聽到的資訊簡單記下來,日後要找工作時很實用喔!
另外,想跟大家推薦以下文章,完整列出了8個你不能錯過荷蘭實習的理由,對荷蘭實習有興趣的朋友,點進去看看吧:)
8 reasons to find Internship in Netherlands
給還沒有看過其他實習系列文章的朋友,這邊都幫你整理出來了,每一篇都有滿滿的情報,千萬不要錯過喔:)
在荷蘭找實習,面試心得系列①-美國食品大亨Kraft Heinz
今天這篇講了比較多細節,希望對想在荷蘭找實習的你有所幫助,有任何問題都歡迎底下留言,或是 IG inbox喔!
Pingback: 荷蘭供應鏈管理碩士為何熱門? Fontys方提斯大學介紹與分析 - curatecareer